中国公共财政陷入混乱 对经济构成严重威胁
过去三年,北京当局的“清零”防疫政策重创经济,也导致政府财政支出陷入混乱,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加,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构成严重威胁。
在3月的“两会”召开前,中国各地方政府已经先行召开了地方“两会”,并陆续公布了202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等政策计划,这些政府文件也凸显出地方政府在过去几年维持应对COVID-19(新冠病毒)的“清零”政策的巨大财政压力。
据中国财新网报道,作为经济总量最高的省份,广东省各级财政在过去三年累计投入1467.93亿元(人民币,下同)用于疫情防控。这三年里每年的疫情相关支出都比前一年增加约50%,这个数字在2022年达到711.39亿元的最高值。
中国其它主要省市也存在应对疫情的财政支出大幅度攀升的情况。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中国首都北京市去年在疫情防控上的支出近300亿元,比2020年增长140%;福建省在去年将130.4亿元用于新冠防控,同比增长56%。
智库捍卫民主基金会的中国问题专家克雷格·辛格尔顿(Craig Singleton)认为,维持“清零”政策的高额成本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破坏,使中国的公共财政陷入混乱。
辛格尔顿告诉美国之音:“飙升的地方债务对中国经济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并增加了地方政府违约的风险。这些债务挤压了政府刺激增长、稳定就业和扩大公共服务的能力。”
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而过去三年在中国,这部分财政支出却多用于核酸检测、对民众和工厂的封控方面。
伦敦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中国经济研究员谢娜·岳(Sheana Yue)认为,重新开放还不足以支撑经济复苏,北京当局将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增长。“官员们可能会依靠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旧增长模式来支撑经济。已经有迹象表明,今年的财政政策将更具支持性。”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报道称,北京当局正在讨论最高3.8万亿元的地方政府特别债券配额。
目前中国各界对于经济反弹力度、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以及推动增长的主要方式等问题仍存分歧。这些问题涉及到经济增长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例如,房地产行业危机缓解情况、民众消费复苏力度、通货膨胀压力大小等。其中,也不乏一些由来已久的争议,例如,经济应该依靠消费拉动还是投资拉动?基建投资究竟是否应该继续担任扩大内需的主力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判断,房地产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时代恐怕已经成为历史;2023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大概率会上升,对于出现较明显通胀压力的可能性,应该有充分思想准备;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中国可能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忍受较高的通胀率;面对内需疲软的态势,主要宏观政策手段应该是扩张性财政政策。
来源: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