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工代赈” 清零造成的次生灾害显现
北京当局的“清零”防疫政策三年来重创经济和民生,民众就业难、收入下降、偏爱储蓄而不是消费。2月1日,中国发改委发布消息,已经对“以工代赈”进行全面修订。
2月1日,中国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称,对《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日前已正式颁布,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以工代赈就是“以务工代替赈济”,是指政府以实物折款或现金形式投入受赈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让受赈济地区的生活困难民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
《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提到,县级发展改革部门应指导以工代赈项目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应按照“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要求。
发改委这一表述引发了各界不同的解读。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教授称,“以工代赈的主要目标就不是提高生产效率,而是扶贫、解决就业问题”。
苏剑认为,以工代赈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经济问题,“直接给他们发钱虽然也能解决生活的问题,但没有解决就业问题,结果却养了懒汉。”
但是,中国民众普通认为,“领导群体四肢不勤,什么都需要照顾,应该是最懒的”。
海外智库“天钧政经”研究员任重道指出,“清零”防疫政策造成的次生灾害已经显现,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经济下滑、民众收入下降,以工代赈凸显官方对民众救助还要设置条件,这个过程也可能存在各级官员经手项目时贪腐的情况。并且,青年失业率高企,政府财政应该更多的予以支持,而不是把钱花到之前那样大规模核酸检测等过度防疫方面。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在上个月发布的数据,2022年1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其中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6.7%、4.8%。
据彭博社1月31日更新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政府财政赤字跃升至创纪录的8.9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这表明实施“清零”防疫政策所需的支出给地方政府财政带来了压力。
8.96万亿元的总体财政赤字使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越来越差,并可能使中央政府在经历了去年的经济增长下滑后,不愿通过财政支出来支持经济。
根据彭博社基于中国财政部数据的计算,2022年财政赤字高于2020年创下的8.72万亿元的历史记录,当时中国经济受到最初的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爆发的打击。
政府财政在2023年可能会继续紧缩,因为房地产行业尚未显示出任何触底反弹的迹象,而地方政府债券到期。这势必会限制当局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分析师普遍预计,随着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放缓,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消费反弹。但民众收入下降、偏爱储蓄而不是消费,这是一个难题。
在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按照官方的说法,目前外需收缩进一步显现,中国疫情大面积反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大,对经济运行制约明显。
来源: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