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格“楼晃晃” 晃出更多秘密
最近几年,上海一座13层大厦连根栽倒,倒出了一个“楼脆脆”;成都两栋居民楼歪在一起,歪出一个“楼歪歪”;而最近几天深圳赛格上演的“楼晃晃”更是一晃成名,而且热度持续。我们看到,资本市场是最敏感的,在人们从赛格大厦冲出去的第二天,所有跟赛格挂钩的股价都大跌,赛格的二手房,本来是4万一平米,现在也降到了2万一平米。
对于大楼为什么摇晃,当地政府派出的专家给出了一个初步的报告,大概意思是说,大楼主体结构没有异常,震颤原因是风、地铁运行和温度等多种因素耦合。但是赛格大厦偏偏不配合这个官方说法,接下来的几天,尽管风力、温度还是没有异常,也几乎是保持着每天一晃的纪录,就连美国大使馆,也提醒美国公民要远离这个赛格。
赛格大厦这一晃,不仅晃出了建筑期间的不少隐密问题,也晃出了中共治下的中国特色。
那我们今天就借着这个话题,来聊一聊中国的摩天大楼,这些高楼的安全性到底怎样?跟豆腐渣有没有关系?
官方给出的解释
我们从公开的数据了解到,中国300米以上的建筑有95座,150米以上的建筑更是多到2,300多座。可能很多人了解,在大陆,工程建设是腐败的重灾区,各种偷工减料,缩短工期的花样,可谓是名目繁多。
那么,这次发生晃动的赛格大厦又出来什么新鲜故事呢?
说起这个赛格大厦,在中国的高楼中还是颇有些份量的。赛格大厦是深圳华强北的地标建筑,总高350多米,地面75层地下4层,比周围建筑高出一大截,看上去的造型就像个六角宝剑。
1999年建成的赛格大厦,如果单看参与建设的个人和机构,似乎还是很靠谱的,大楼是由香港著名设计师陈世民设计的,深圳赛格集团投资兴建,中建二局南方建筑公司总承包,钢结构由广州广船国际提供。而且,赛格在建成之后就拿了奖,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当时是仅次于帝王大厦的超高层建筑。
投资兴建赛格大厦的赛格集团,实力也堪称雄厚,在中国一线城市都有赛格大楼,而且基本模式也大体一样,就是底层是电子广场,上面是办公楼。
现在,不管官方给出了什么说法,但赛格摇晃是事实,而且赛格建成只有22年。从网上可以查到,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是132年,美国是74年,中国是多久呢?按照2010年中共住建部一位负责人的说法,中国楼房的平均寿命只有25到30年之间。这么一算,22岁的赛格已经步入老年了。
我们知道,对于赛格的晃动和偏移,官方给出的初步的说法是,大风、地震、地铁经过、温差等各种因素,非常巧合的产生了“共振”。不过,网民们却不相信这个解释。因为赛格摇晃的当天,就是5月18日,深圳是晴空万里,气象局只测到5级微风,地震也根本没有,而像是地铁经过更是每天都有的事儿,设计时难道会不考虑这个因素吗?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风造成了大楼上下震动,而不是左右摇摆,但很多网民说,理解不了这种解释,也真没见过上下刮的风。
看来,官方给出的解释有点太心急了,都经不起普通民众的推敲。根据外媒《看中国》的一个采访,大厦一旦发生摇晃问题,后续的检测工作十分复杂,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完成。在不破坏大楼结构的情况下,需要用专业工具勘测大楼的主体部位是否变形,内部的钢筋是否发生断裂或变形,而且每个楼层都要排查。
赛格大厦有79层,如果官方能在一两天内就完成对每一层的排查,确实是工作速度飞快。
但是这么大的事儿,又是涉及到民生的,所以,在官方之外,我们看到,一些民间力量也在努力寻找着真相。
边设计边施工
这几天,一篇论文《深圳赛格广场建设项目评析》,在网上迅速走红,这篇论文是20年前一位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生写的。我们刚才提到,赛格是在22年前建成的。
论文中提到,赛格大厦在基础完成后,“进行整个工程总承包商招标时,不能提供完整的施工图纸。但是前期基础部分已投入五千多万,如果停工等图必然造成投入资金的财务成本增大,箭已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仓促之间用裙房的部分结构图纸进行项目的总承包招标。”
“标是招了,总承包单位也确定了下来,可是一步慢,步步慢,施工中经常出现停下来等图和按图施工后又返工修改的现象,引发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增大了工程成本。这种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一直持续到赛格广场的结构工程施工完成。”
这个论文,可以说是当年赛格建设时的第一手资料,也多亏有这么一篇论文,能让人很简单的猜测到当时发生了什么。
八九十年代的大陆,有个最热的词,就是深圳速度,当时,关于“三天一层楼”的报导,媒体上随处可见,大家可以想像当年的建设场景,工人们不能没活干,机器不能不开动,赛格大厦还必须得尽快建成,怎么办,那就边设计边施工吧。
边设计边施工,也叫逆向法,在当时是有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的,但是当年深圳政府有向中共这个50年“党妈”献礼的任务,于是选择了逆向法,结果是不但缩短了工期,似乎还节省了花费。
按一些人的说法,这个边设计边施工是对传统做法的所谓革命。传统上都是先出设计图纸,再经过论证、审批,确认后交给施工部门。对于超高大楼,中间还应该建立模型,对风动、地震等影响做检测,要在调整后,才能投入施工。因为整个施工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各个施工阶段需要有序衔接。
但是,如果打破了这个建筑秩序,会不会遗漏某些重要环节,会不会留下隐患呢?
不过,这种逆向法,是否是赛格晃动的因素之一,还得看专家们的说法,关于赛格,相信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更专业的评析。
钢管混凝土结构
赛格大厦的建设,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所采用的钢管混凝土的工艺,不是通常的钢筋混凝土,而是比较新颖的钢管混凝土。从建成到现在,赛格大厦一直保持着世界上钢管混凝土结构最高建筑物的纪录。
不过,这一点也让人有点奇怪,这个工艺当底好不好,如果好的话,怎么别的高层建筑不采用呢?
什么是钢管混凝土结构呢,就是把混凝土灌到钢管里并且给压瓷实了,相比常规的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这种工艺可以缩短工期,还可以节省出更多的可利用面积,提高建筑净空。这项专利是1897年的时候,一个美国人发明的。
钢管混凝土引入大陆已经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了。最早的成功案例是1966年建成的北京地铁工程,在后来的70年代,这项工艺还成功用在了一批工业厂房和重型构架中,但是,都是一百米以下的低层建筑。
事实上,赛格大厦的结构工程师,非常大胆的承建了有史以来唯一的超高型钢管混凝土大楼,没有经验和借鉴,连相关的检测仪器和手段也没有。
深圳特区报,最近发了篇采访文章,采访对象是全球第六大建筑设计事务所凯达环球(Aedas)的全球设计董事,这位董事说,直至今天,赛格大厦仍然是世界最高的钢管混凝土架构大厦。
这说明这二十多年里,赛格大厦绝对是一枝独秀,全球新建的更高的摩天大楼,都没有采用钢管混凝土的方案。也就是说,钢管混凝土架构用于超高型建筑,赛格大厦是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而且,在这场摇晃风波之后,估计也会是最后一座了。
2.7天一层的深圳速度
赛格大楼当时是深圳市政府跨世纪的所谓“献礼”工程,为了赶工期,想了很多办法。边设计边施工是缩短时间的一个办法,采用钢管混凝土也能缩短工期,最终创造了当年标榜的深圳速度。
网上可以查到混凝土是有凝固期的,在自然风干的情况下,如果达到100%的坚固程度需要大约30到40天。采用钢管混凝土,在把混凝土灌入钢管之后,还需要搅拌均匀、捣实,进行充分排气。如果排气不充分就会形成气泡和间隔,造成混凝土的疏松,降低坚固程度,影响寿命。
钢管混凝土的施工要求中,建筑物每升高10至20米需要停下来捣实排气,风干后才能再往上盖,不然的话就会有间隙或气泡。
刚才提到,深圳速度是三天一层楼,而根据大陆媒体最新的报导,赛格大厦建设时还曾经创造过2.7天一层的神话般的速度,那么,这样的速度能满足这么繁琐的要求吗?
我们看到,刚才说的边设计连施工,钢管混凝土,还有这个深圳速度,任何一项都会构成巨大的隐患,如果再加上官方说的“耦合”也好,“共振”也好的说法,那就真有可能是灭顶之灾了。
这几天,已经有个新消息,中冶一局以17亿的标的拿到了赛格大厦的维修加固工程,网上可以看到,很多车辆现在都在往赛格大厦运送建筑物资,这说明政府也知道光靠官方解释是消除不了民众质疑的,也不能让赛格大厦听话的不摇晃。
那我们也期待中冶一局能够真正救了赛格大夏!
文章转载自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