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教师“操刀起义”揭“青椒”背后真血泪
上海复旦大学7日惊传凶杀案引发社会震惊,官方迅速封锁复旦大学数学系官网和当事人个人信息。目前,民间关注在中国突飞猛进的科研指标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复旦教师“操刀起义”官方拒评论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官方8日证实,2021年6月7日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遇害身亡。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但未说明嫌犯犯罪动机。
而此前一天,上海警方通报中则只表示,上海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发生持刀伤人事件,犯罪嫌疑人姜某(男,39岁)和被害人王某(男,49岁)是同事,王男当场死亡。官方也未详细说明案情。
网络曾传出,姜文华早年透过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复旦,此案与“非升即走”考核制度有关。也有消息指,姜文华从苏州大学转职复旦数学院后受到王永珍压制,导致其申请项目和评定副教授职称受限。亦有网络爆料,王永珍曾剽窃姜文华论文,而后又以姜文华学术成果不足将其解聘。但这些说法都未获复旦大学证实。而在事发时,中央巡视组正在复旦大学巡视。
在这起校园凶手案发生后,复旦大学以网络维护为由,迅速关闭数学院的官网,连死者王永珍的个人简历也被全网屏蔽。甚至连疑凶姜文华的前雇主苏州大学数学院,也迅速删除与其有关的信息。
不过,这起命案仍引发民间高度关注。
有匿名的大学理科教授对自由亚洲电台透露,近年中国重点大学大规模引进海归博士、博士后任教,同时定下很高的科研目标,其中最主要是为成功申请到国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项目,若录用者到期不能完成就辞退,也就是所谓的“非升即降”、“不升即走”模式。
该教授进一步说,“非升即降”考核制度主要在西部高校实行,大学会引进一些博士给出副教授待遇,但这些博士必须在4年内评上副教授,若评不上副教授就降成讲师。而“非升即走”,一般只在985和211大学实行,若6年内拿不到国家基金委项目,便无法评得副教授,因此校方会将人辞退。
翻查资料发现,在中国大陆“985”工程的30余所高校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及山东大学等每年可得拨款达上百亿。
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及山东大学等每年可得拨款达上百亿。(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针对中国现行教育体系,这位教授披露,在国内裙带关系环境下,会导致一些学者的申请被挤占,许多教师受聘6年后便“被失业”。
另一位教授刘先生则指出,大陆学界除了充斥严重的裙带之风外,同时也因“不升即走”模式,衍生出学术造假问题。他举例,教师须以6年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以及申请到的资助项目数量为考核标准。但在国内,如果没有权力资源,学者们无论发表论文还是申请项目都非常困难,绝大多数学者通过正途根本无法做到。
“现在科研人员的处境还不如那个行政人员和政治辅导员。问题在于很多期刊人际关系是关键作用,所以现在逼得很多青年教师尽可能去找资源,膜拜那些掌控期刊的大佬。没有关系有钱也行,业内标准7、8万的都有,低的都要3、5万。”刘教授说。
据复旦大学数学院传出的消息,疑凶姜文华的学术能力很高,2004年在复旦本科毕业,后获美罗格斯大学统计学博士,曾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亦是第一届复旦校长奖获得者。
目前对于这起校园凶杀案,复旦官方拒绝作出回应,同时否认死者王永珍是教育部直管干部。
“青椒”背后的真血真泪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复旦凶杀案引起舆论讨论另一问题,就是中国高校的“非升即走”制度。
早在2012年出版的《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一书中,高校青年教师被比作终日辛苦劳作而又默默无闻的“工蜂”。 “他们承担着大多数任务,但在资源分配中却无力到近乎失声……。”
2020年也有报导称,中国高校开启了割韭菜战略,即“非升即走”模式,高校“青椒”(青年教师)生存堪忧,教学与科研难两全。
本月初流传一篇名为<说说这个所谓的非升即走>的网文,当中指出“淘汰制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是现在中国这种搞法完全是视青教为消耗品”。这主要就是因为博士毕业生太多,业界市场又消化不掉,最后这个学术就业市场变成完全的买方市场。“如果说这个畸形的非升即走制度已经很可怕了,那么更可怕的就是中国特色的年龄歧视:入职tenure-track一般要求35岁(或40岁)以下…这种公开的年龄歧视基本上是全世界独一份。”
不少微博网友则认为,上海复旦凶杀案显示“非升即走”下的高校青椒们的内卷比996更甚。
微博一署名“保持低调的杨博士”写到,“非升即走”完全照抄国外或境外高校体制里的“预聘——长聘”(tenure-track),但问题是国外或境外评副教授评教授并不像大陆评职称一样涉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合理的评价机制。而国内院士们宣扬的所谓搞科研“十年磨一剑”在“非升即走”一刀切政策下成为笑柄,若继续推广“非升即走”模式,未来恐发生更多类似命案。
来源: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