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胜文可以不信美国 但何必不信台湾自己

作者
《上报》李濠仲

 

1940年5月,德军驾车驶入挪威首都奥斯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CC BY-SA 3.0)

1940年5月,德军驾车驶入挪威首都奥斯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CC BY-SA 3.0)

 

历史当然不会一模一样再发生一次,“重演”多是指当时影响事件发展的元素,和眼前情节或有相似性,那么,借由相似元素的对照,应该可作为当下行为的一种判读,就像美国自阿富汗撤军议题,连胜文接受访问时,特别提到美国曾经“抛弃”越南、“背叛”库德族,或是在提醒美国的帮忙和退出,考虑的都是自己,而台湾则“小到不见得有资格当人家的马前卒”。用意也是在借古喻今,而认为美国不能信。

古今中外可供台湾参考的历史事件不胜枚举,就像二战期间,那个看似“小到不见得有资格当人家(英、德)马前卒”的挪威,究竟怎么被卷入战事,以及如何改变战局,也始终值得一提。

一战时,远居斯堪地那维亚半岛的挪威因采中立立场,幸运避开争端,二战上场,挪威再次宣布中立,也就是既不靠拢英国,也不愿得罪德国,寄望以此明哲保身。但大国战略和小国偏安思考永远想的不一样,尤其比起一战,二战格局丕变,至少对此时侵略性强大的德国来说,“挪威”已非那个地图上遥远的北欧小国而已。

可以说,挪威一开始完全忽略了在那场战争中,自己国家对纳粹扩张帝国版图的重要性,直到瑞典为了避祸,先一步同意对德国供输铁矿(制造武器用),挪威的“中立”就被迫受到极大动摇。因为,为了确保从瑞典运送出的铁矿不受天候因素阻断,位在北挪威的不冻港纳尔维克就是关键。英国也知道这一点,何况英军同样十分仰赖纳尔维克作为进出波罗的海的安全阀。纳尔维克于是成了英、德必争之地,如此一来,它的所属国挪威还能有何中立可言?

而处于攻势的德军,行动显然比处于守势的英国快了许多。陆路方面,德军积极东进攻陷了波兰,随即北上占领丹麦,大军等于直逼挪威门口;海路方面,德国潜舰亦在挪威水域几度击沉了英国舰艇,接着再派出战机,如入无人之境地侵扰挪威领空。旋即,本来以为不表态、不选边就没事的挪威,突然成为英德交战的热区,因为德国担心挪威一旦和英国结盟,不只将截断瑞典运出的铁矿,还会控制整个波罗的海,英国则深怕挪威被德国占领,将使自己的封锁策略出现重大漏洞。挪威就这样被拖进当年“大西洋海战”的一环,且终究被纳粹攻陷。

根据战后访问回溯,当时很多卑尔根(德军登陆城市)居民是睡到一半,半梦半醒间被远方此起彼落的枪声惊醒,看着德军身影愈来愈近,再怎么不可置信,事实已摆在眼前,原来小国“中立”与否,从来是看大国现实“需求”。原以为自己“小到不见得有资格当人家的马前卒”,结果没想到却是强国脑海拼图里那不可或缺的一小块,一个受控制的挪威,确实也远比一个中立的挪威对德国帮助更大。

更讽刺的是,当时眼见德国挟着沛然莫之能御的大势崛起,挪威国内多有政客为之内应,并在德军登陆后受扶植上台,却因为实在太不得民心,反而有碍纳粹命令下达,很快地这个魁儡政府就又被他们所支持的纳粹赶下台。可以说,“中立”不可得,连“臣服”被不被接受,也要看符不符合强国的实际利益。

希特勒曾对他的将领们说:“挪威就是这场战争的命运枢纽。”当他说这句话时,绝不会同时对正在奉行中立政策的挪威人说,因为只要挪威人不知道要看重自己,对德军日后的进犯就愈有利。

德军占领挪威时,纳粹占领军和挪威人口的比例,远超过德国在其他地方的驻军比,足见挪威在德国眼中的特殊地位。只是幸好,希特勒也许说的没错,当时确有几分“得挪威者得天下”的味道,但关于“挪威就是这场战争的命运枢纽”这句话,大梦初醒的挪威人则又再为它做出另一番诠释。也就是面对德军侵犯,尽管挪威国王已流亡英国,小小的挪威竟能武装反击超过60天,求存意志远胜过几乎不战而降的丹麦,抵挡纳粹直到被侵占的时间也仅次于苏联。挪威的负隅顽抗,震撼了远方的英国,甚至可以说还改变了英国,它让绥靖政策被彻底检讨,邱吉尔终究取张伯伦而代之,最终在1945年改变战局,被纳粹占领的挪威也得解放。

参照历史的方式之一,或许也可以把个人暂且置身过去,揣想着我们会是那个时候的谁,面对当时的局势,我们会怎么说,以及会怎么做,然后复返现下,看看我们原来是谁,我们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连胜文可能会觉得这样做有点麻烦,但相信那会有助于他更了解自己。

(本文为《上报》独家授权《看中国》,请勿任意转载、抄袭。原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