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乌云笼罩 李克强愁经济习近平愁连任

作者
张杰

 

习近平和李克强

习近平和李克强在人大会议上(图片来源:Andrea Verdelli/Getty Images)

 

3月5日,中国每年的人大会议例会如期举行。按理说,今年的人大会议应该有很多热点,如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影响;中国民营经济在去年政府的强力打压下一蹶不振,困境如何化解;江苏徐州丰县铁链女事件引发了民众舆论浪潮,政府公信力丧失,如何打击拐卖妇女犯罪等。但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人大会议都不敢去触及。相关话题,人大代表更是噤若寒蝉。李克强这份长达1.8万字的报告竟只字未提俄乌战事可能带来的经济冲击,一位经济学家批评,“好像在月球做的工作报告一样。”其实,中国人大会议除了在胡耀邦、赵紫阳时代比较接地气外,基本上都是在月球和云端上开的,中国民众也少有人会去关注它。

第一、经济愁云难散

李克强在报告中承认,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且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国近年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为5.5%左右。这比2021年官方统计的8.1%增长率相比明显下降,也是数十年来最低的经济增长预期值,更创20多年来最低增长目标,凸显国内外不确定性持续加大之际,中国经济今年面临更大压力。

应该说,在目前形势下,中国确定5.5%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容易,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的出口、中小型企业和房地产在短期都需要“逆风而行”。

中国经济之所以越来越严峻,与中共自己的瞎折腾有关。一是去年来对民营企业和富人阶层掀起监管风暴或“共同富裕”运动;二是打压房地产行业,导致包括恒大等多家房地产龙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三是在防疫上坚持“封城清零”政策,这些都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经济和投资者信心。

在众多宏观不利因素挑战下,中国要追求5.5%的中高速GDP增幅,就必须祭出包括宽松货币、财政刺激和减税等经济刺激工具。

有学者指出,中国设5.5%的GDP目标“表面上合理”,但西方国家近期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经造成原油、天然气、粮食和金属等价格飙升,光是欧洲天然气价格在4日一天内就飙涨了20%。此外,俄罗斯和乌克兰加起来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未来若出口受阻,全球粮价也会走升。这份报告“低估了通胀的压力,我看,CPI涨幅最保守都是7%”,远高于中国希望维持的3%。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经济学教授称,中国宏观经济一直处于下滑周期,外部压力又大,再加上俄乌战争、中俄美欧关系紧张,以及既有的南中国海、台海、东海争端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今年的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我认为,中国经济还有一个大的危机需要关注,那就是庞大的地方政府和居民债务。根据中国媒体新浪财经引述政府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总计约26万亿元人民币。根据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于2019年的预估,地方政府还藏有隐性债务,而且这个窟窿可能从2018年的42万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20年的50万亿元人民币。香港《南华早报》2021年9月29日引述高盛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总额已由2013年的16万亿元增至去年底的53万亿元人民币。彭博社报导指出,这个金额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2%,且高于官方公布的中国政府尚未清偿债务总额。

中国老百姓负债沉重。2020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了一份针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3万多户城镇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报告。根据报告,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已经在破产的边缘。总资产最高的前20%家庭,其总资产占比达到了63%;前10%家庭的总资产占比达到了47.5%,而最底层20%家庭,资产占比仅为2.6%。换句话说,中国居民近一半的财富,是被10%的家庭牢牢占有着。56%的家庭是靠负债购买房产,而房贷占到家庭总负债的76%,而负债来源则以银行贷款为主。这意味着,他们一旦违约,房子就会被银行收走,变成赤贫。

二、台湾政策换了新名词

李克强在谈到台湾时说,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

李克强报告关于台湾的篇幅很少,基本上是老调重弹,但有一个问题引起了舆论的关注,那就是今年报告使用的“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提法,这是习近平上台十年来从来没有的。

对此,台湾知名学者,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认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提法出自去年中共十九大六中全会历史决议文件。是要落实习近平历来对台工作所作的表述,并和中华民族复兴等目标相连,而不是要制定新的方略。

我赞同张先生的观点,李克强所说的“新时代台湾方略”并没有特殊含义,只是使用了六中全会历史决议的说法。目前俄战争胶着,俄罗斯闪电战失败,遭受西方国家严厉的经济制裁,习近平政权需要观察,不会冒然挑起事端。

三、“暗中挺俄”政策让中国走向孤立

美国南卡大学商务教授谢田认为,在中国国内经济严重衰退之际,俄乌战局带来的能源问题,可能牵动中国经济政策变化。如果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局势都恶化,中国恐怕也很难逃脱影响。

目前,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让中国外交政策进退失据,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正如同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地权衡利害关系--一边是因应地缘政治格局变化而越走越近的“老朋友”,一边是其重要经济战略“一带一路”通往欧洲的重要门户。在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关系中,还有与美国欧洲等传统西方国家在长远战略地位方面的博弈。

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政治和国际关系高级讲师亚力山大・科罗廖夫认为:“中国越来越认识到,如果俄罗斯在这一轮与西方的地缘政治对抗中未能获胜,中国将成为下一个目标。”俄乌之间近期爆发冲突后,北京在初期一直倾向于保持沉默,多以引述事实为主发表回应。在外界不断追问及质疑中国如何履行大国责任时,北京才逐渐透露立场。但中国很大程度上维持表面的政策中立,即原则上不在俄乌之间选边站队。

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反应普遍持有负面的看法,认为中国在这场俄乌冲突中看似中立的立场,实则反映出中国与俄罗斯以默契的方式相互支持。科罗廖夫说,“他们没有对彼此的领土主张发表过明确声明,但在与西方对抗时,他们相互支持。”

对习近平而言,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明确站在美国和欧洲这一边,将俄乌危机变成改善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契机。即使难以转身,但充当俄乌战争的调停人,履行大国义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也是明智的选择。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委会副主席博雷利3月5日接受西班牙《世界报》专访时表示:再次调节乌克兰危机我们欧洲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不会再出现“诺曼底模式”调停人也不可能是美国人。那么让谁出面调节呢?只能是中国。

但习近平执政十年,他与普京不断抱团取暖,事实上已经成为战略盟友,共同对抗世界秩序。转身和劝阻俄罗斯停止侵略对他而言几乎没有可能性。

目前,人大会议还在进行之中,代表们希望不说错话,早点平安回家;官员们希望表忠心,在二十大上分得一杯羹;李克强希望阻止经济出现大危机;习近平希望为二十大连任热身,可谓同床异梦,各怀鬼胎。其实,寄希望于人大会议解决中国难题本来就是笑话,因为它只是一个中共御用的橡皮图章和举手机器。在“月球上”召开的人大会议是不会感受到俄罗斯的黄昏和末日的。前资深外交官吴建民言犹在耳:这次我们看错了世界,中国人就倒大霉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北京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