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不顾上海疫情到三亚 有更重要的事?

作者
李正鑫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海南三亚考察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海南三亚考察。(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疫情在上海等长三角地区蔓延,对经济产生冲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海南三亚考察时对种子方面的表态,似乎更关注中国人的饭碗。

习近平: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

4月11日,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导,习近平10日下午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习近平表示,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海南是中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成立于2021年5月。官媒称,每年冬春季节,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技术员从全国各地聚集到这里育种、制种。

粮食安全是北京当局近几年多次提及的问题,并且强调开展种子“卡脖子”技术攻关。

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曾对官媒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把这两个要害抓住了,才能从基础上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农安天下,种为基石。种子是现代农业的基石,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但是,种子研发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及大量资金的投入。从种子研发,到种子的商业化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研发育种、田间制种、种子加工,这个周期一般在10年左右。并且,高额成本投入后,产出还存在不确定性。

此前《新华社》旗下杂志《半月谈》发表文章《国产种子被卡脖子,‘卡’ 在哪?》,提出中国现时“洋种子依赖症”流行。文章举例,中国黑龙江省克山县素有“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的美誉,但是克山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6万亩,进口品种“大西洋”约占一半。

玉米也是中国比较薄弱的领域。美国杜邦集团旗下先锋公司选育的杂交玉米种子“先玉335”,推广至今已10余年,是东北、华北玉米产区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

而蔬菜种子对国外的依赖更显严重,辣椒、洋葱、胡萝卜、茄子、番茄、马铃薯、西兰花……这些中国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不少都是外国种子长成的,甚至有的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

疫情已经影响春耕 粮食危机更近一步

目前,中国水稻种子99%采用的种子,是由种子公司生产的“绝育种”。这种“绝育种”,种出的粮食无法选种,农民下一年被迫再次买种子。

春耕是保证粮食收获的重要步骤,然而,北京当局坚持实施严厉的“清零”防疫政策,对春耕产生了抑制作用。

网络流传一段视频显示:在农村田间地头,一个戴着口罩开拖拉机的农民被拦下,他要到田里耕作。“防疫人员”说他已违反防疫规定,对他进行口头传唤,要他上车,带回派出所。

河北农村也出现禁止春耕的现象,村民踏出家门即被抓。

 

 

疫情对春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清零”防疫政策的第一个影响是人。一旦有疫情,就要限制人员流动。轻则管控,重则封控。

第二个影响是物。春耕需要种子、化肥、农药和机械等。然而,受制于疫情管控,部分农用物资的物流渠道受阻,影响春耕进度。

中国今年春耕还面临一个新情况,受俄乌战争影响,全球化肥价格上涨。中国国内氮磷钾三大化肥价格持续上涨,其中钾肥价格涨幅超过六成。农膜、柴油等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幅,意味着农民要承担更高的生产成本。

农民有可能为了节约成本,会减少化肥等农资的使用,最终将影响粮食收成。如果春耕又因为疫情被耽误,今年的收成很难有保障。

疫情从长三角到珠三角 经济发动机要熄火

疫情让整个长三角经济圈大受冲击之际,另一大经济圈珠三角疫情同步爆发。

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城市,采取封城与停产等措施控制疫情,让许多研究机构和国际投行接连调降中国2022年的经济预期,ING、野村控股和大华银行等最新报告均认为,中国全年经济无法达到官方设定的GDP增长5%的目标。如今疫情之火燃烧至珠三角经济带,恐让中国经济未来更加悲观。

“天钧政经”团队撰文《习近平连任与经济....上海疫情或成局势转折点》指出,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发动机”,在疫情的包围之下逐渐熄火。长三角地区60%-70%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额都是外资企业来完成的,而且这个地区60%的民营企业都是给这些外资企业做配套生产,靠外资企业产业链生存,或者靠外资企业的采购来做自营出口。此前在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外资企业不断撤离中国,不但外资企业直接贡献的出口和就业急速下滑,在这个产业链上的民营企业同样要倒闭。现在,凶猛的疫情更加对长三角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整个长三角经济崩溃,整个中国经济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

而现在,如果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停滞甚至衰退,中国经济堪忧。

 

 

来源:看中国